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

William E. Deming (戴明)--品質觀 / 戴明管理十四要點

William E. Deming (戴明)--品質觀 / 戴明管理十四要點

(1)品質若不考慮顧客就沒有任何意義
(2)品質就是滿足或超越顧客的需要與期望,並且連續的進行改善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戴明管理十四要點
(1)建立恆久目標,以利持續改善產品與服務;
(2)採取新的哲學;
(3)停止依賴大量的檢驗;
(4)不再僅以價格為採購之考量標準;
(5)持續不斷的改善生產與服務系統;
(6)實施訓練;
(7)實施領導;
(8)排除恐懼;
(9)撤除部門藩離;
(10)避免對員工喊口號、說教,或設定工作目標;
(11)消除數字配額;
(12)排除阻礙員工求取工作榮耀的因素;
(13)實施活潑的教育與再訓練計劃;
(14)採取行動,完成轉型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淵博知識組成項目
(1)了解系統
(2)知道變異的理論
(3)擁有知識的理論
(4)了解心理因素
(5)以數字說話

(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
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

Red Bead Experiment with Dr. W. Edwards Deming (戴明紅珠實驗)

Red Bead Experiment with Dr. W. Edwards Deming (戴明紅珠實驗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kBfbvOXDvU


紅珠實驗的重要教訓 (此結語之來源網址/作者:張倫老師)
(1)系統中存在變異,如果穩定,是可以推測的。
(2)生產紅珠的所有變異及志願員工的逐日變異,全都來自過程本身。
(3)數字目標通常沒什麼意義。
(4)管理階層要為系統負責。

* 總結經驗(作者:張倫老師)
(1)品質是高階主管做出來的。
(2)嚴格的程序是不夠的。
(3)人們並不是變異的主要來源。
(4)數值目標往往毫無意義。
(5)檢驗非常昂貴,而且不斷改善品質。

台灣品質管理的歷史發展

1953年,由台灣肥料公司首先引進品質管制的做法
=>中國生產力中心與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
    (即現在的中華民國品質學會)
    分別於1955年與1964年成立
    提供品質訓練課程、輔導與相關的推廣活動

1967年,商品檢驗局成立,專門負責推動國內工業界的品質管制工作
1970-1980年間,戴明、朱蘭與石川馨紛紛來台灣傳授全面品質的原理。

1980年,中華民國品質學會
=>開始利用考試制度來培訓品管技術師(CQT)與品管工程師(CQE)

1984年,經濟部工業局中心衛星工廠制度推動小組  (即目前的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)成立,
隔年即推動全國第一屆團結圈發表會

1988年起,行政院經濟部積極推動全面提升品質的相關計畫。
1990年,國內開始引進ISO 9000系列,以及成立國家品質獎。

2003年,中華六標準差管理學會成立,提供六標準差之認證考試與相關的推廣活動。
目前,國內各大專院校的相關科系皆設有品質管制或品質管理之課程。

(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
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


連鎖反應(chain reaction)


連鎖反應(chain reaction)
→(1) 改善品質
→(2) 成本降低 (減少重加工/ 減少原物料浪費/ 減少延遲/ 減少失誤)
→(3) 生產力提高 (不良品→良品 /生產穩定)
→(4) 市場佔有率提高 (品質改善/ 因銷售單價可降低)
→(5) 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與利潤
→(6) 企業持續發展

(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
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

品質管理的歷史發展

品質管理的歷史發展
    1911:泰勒(Taylor)出版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 Management
    1924:修華特(Shewhart)發展管制圖(Control chart)
    1931:修華特(Shewhart)出版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
    1941DodgeRomig提出抽樣檢驗計畫
    1944Industrial Quality Control (Quality Progress)創刊
    1946
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設立
→日本科學技術連盟(Japanese Un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)設立
    1950
→日本「品質管理」期刊創刊
→戴明(W. Edwards Deming)赴日本講授品質管制課程
    1951
→朱蘭(Juran)出版Quality Control Handbook
→費根堡(Armand V. Feigenbaum)提出TQC
→戴明獎(Deming Prize)創設
    1954:朱蘭赴日本指導品質管理
    1957:田口(Taguchi)出版「實驗計畫法」
    1961
→費根堡的Total Quality Control之日文版於日本發行
→美國Martin公司因製造飛彈提出零缺點(Zero defects)看法
    1962
→日本「現場的QC」雜誌創刊
→石川馨(Kaoru Ishikawa)提出品管圈
    1970
→日本品質管理獎(Japan Quality Medal)創設
→日本品質管理學會設立
→克勞斯比(Crosby)開始介紹零缺點之觀念
    1980
→美國NBC播出「日本能,我們為什麼不能?」
→田口方法於美國貝爾實驗室中實驗成功
    1984:狩野(Kano)提出魅力品質(Attractive quality)的觀念
    1987
ISO頒佈ISO 9000系列標準
→美國設立國家品質獎(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)
    1989
→美國國防部頒佈TQM Guide
→美國Florida Power and Light獲日本戴明獎
    1990:摩托羅拉(Motorola)成立Six Sigma Research Institute
    1991EFQM頒佈卓越模式(EFQM Excellence Model),設立 歐洲品質獎
    1994:日本經營品質獎設立
    1995:六標準差開始風靡全球
    1996:日科技連開始進行轉換使用TQM之用語
    2006EFQM將歐洲品質獎更名為歐洲卓越經營獎 (EFQM Excellence Award)

(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
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


品質管理 (quality management) 之_品質三部曲(quality trilogy)/ 朱蘭

▼品質管理 (quality management)的內容含括品質管制,以及與品質相關的人、事、物之管理,希望可以保證產品或服務能滿足顧客之需求

▼當進行品質管理活動時,需要決定公司的品質方向、目標與責任,然後應用適當的品質系統與改善方法來實施,以達成品質目標

品質管制品質管理的相關活動經常使用PDCA手法來進行
朱蘭(1986) 建議以品質規劃(planning)品質管制(control)品質改善(improvement)做為品質管理的三個基本程序,稱之為品質三部曲 (quality trilogy)


品質保證 (QA) QUALITY ASSURANCE

品質保證 (QA) QUALITY ASSURANCE
◆品質保證 (quality assurance)是透過一些計畫性和系統化的措施,使生產者具有信心可提供適當的產品或服務,來讓顧客滿意。
◆品質保證的定義為:「為了保證充分滿足消費者所要求之品質,生產者所進行之系統性活動。」
◆品質保證需要進行一些活動,例如設計審查、預防與管制措施、稽核、調查與抱怨處理等。實務上,不同公司對於品質保證的意義具有不同的看法;有時候,除非深入了解其事實根據,否則很難正確了解一公司所謂的品質保證之意義。



SQC與SPC

SQC與SPC
將統計方法應用在製造與品質改善上,我們稱之為統計品質管制 (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, SQC),其主要目的是要減少產品主要品質特性之變異。
較早期的時候,主要是應用驗收抽樣 (acceptancesampling)於製造流程失控或有較高不合格品產出之情形,以及應用統計流程管制 (statistical processcontrol, SPC)來穩定製造流程與減少變異。
隨著時間的演進,「實驗設計/田口方法」更可用來大幅度降低變異。


品質管制 (QC) QUALITY CONTROL

◆在二次大戰期間,美國軍方為了要求其產品達到零缺點,而希望產品之品質在製程中被管制,因此「品質管制」一詞開始被使用。
◆品質管制的定義為:「為了經濟地製造出符合消費者要求品質之產品或服務的方法體系。」
◆品質管制之目的乃是企圖讓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在我們的管制狀態下。

品質觀念的演進

工業革命前__品質在於人心
1900~1930__品質是檢驗出來的
1930~1960__品質是製造出來的
1960~1980__品質是設計出來的
1980~       __品質是管理出來的
TREND    __品質是習慣出來的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1900~1930__品質是檢驗出來的
1911:泰勒(Taylor)出版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

1924:修華特(Shewhart)發展管制圖(Control chart)
 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1930~1960__品質是製造出來的

1931:修華特(Shewhart)出版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
1941DodgeRomig提出抽樣檢驗計畫
1944Industrial Quality Control (Quality Progress)創刊

1946
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設立
→日本科學技術連盟(Japanese Un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)設立

1950
→日本「品質管理」期刊創刊
→戴明(W. Edwards Deming)赴日本講授品質管制課程

1951
→朱蘭(Juran)出版Quality Control Handbook    
→費根堡(Armand V. Feigenbaum)提出TQC
→戴明獎(Deming Prize)創設

==>1951,費根堡(Armand V. Feigenbaum)首先提出「全面品質管制」(total quality control, TQC),後來稱之為「全面品質管理」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, TQM)


1954:朱蘭赴日本指導品質管理

1957:田口(Taguchi)出版「實驗計畫法」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1960~1980__品質是設計出來的


1961
→費根堡的Total Quality Control之日文版於日本發行
→美國Martin公司因製造飛彈提出零缺點(Zero defects)看法

1962
→日本「現場的QC」雜誌創刊
→石川馨(Kaoru Ishikawa)提出品管圈

1970
→日本品質管理獎(Japan Quality Medal)創設
→日本品質管理學會設立
→克勞斯比(Crosby)開始介紹零缺點之觀念

1980
→美國NBC播出「日本能,我們為什麼不能?」

→田口方法於美國貝爾實驗室中實驗成功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1980~       __品質是管理出來的
==>朱蘭(1986) 建議以品質規劃(planning)品質管制(control)品質改善(improvement)做為品質管理的三個基本程序,稱之為品質三部曲 (quality trilogy)

1984:狩野(Kano)提出魅力品質(Attractive quality)的觀念

1987
ISO頒佈ISO 9000系列標準
→美國設立國家品質獎(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)

1989
→美國國防部頒佈TQM Guide
→美國Florida Power and Light獲日本戴明獎

1990:摩托羅拉(Motorola)成立Six Sigma Research Institute
1991EFQM頒佈卓越模式(EFQM Excellence Model),設立 歐洲品質獎
1994:日本經營品質獎設立
1995:六標準差開始風靡全球
1996:日科技連開始進行轉換使用TQM之用語
2006EFQM將歐洲品質獎更名為歐洲卓越經營獎 (EFQM Excellence Award)

品質的定義

品質的定義
1.朱蘭(Juran, 1974):品質就是合用
2.克勞斯比(Crosby, 1979):品質是符合規格要求
3. 戴明(Deming, 1985):品質是滿足顧客的需要

4.品質大師(田口玄一)的看法:
◆田口玄一(Taguchi, 1970s):品質係指產品出廠後所帶給社會的損失
◆田口認為:一產品的品質為該產品因未能充分發揮其原有的機能而產生的損失,而因機能本身所發生之損失則除外。換句話說,田口認為:品質是對機能變異的評價,而不是機能本身。

5.美國品質學會(ASQ)認為:
◆品質是一主觀的術語,每一個人可有其自己的定義
6.從實務管理、統計品管、及研究學者的角度
◆產品之間的差異、變異越小,則代表比較高的品質

7. 「品質管理」可稱為「變異管理」

(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

領導者必須做的事(在品質工程管理中)

領導者必須做的事
(1)充分理解品質的精神,並學習品質管理如何實施
(2)蒐集有關品質的情報:
具體地決定品質方面的重點方針
以品質優先、品質第一的基本方針,站在國際性觀點上,具體地決定長期性品質水準目標
(3)對「品質」必須站在先頭,親自領導推行

(摘自 成大_張裕清教授_講義)
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

何謂品質

何謂品質
◆品質是攸關企業存亡的要件,品質是各企業沒有終點的賽跑
◆過去品質的意義「較著重於技術/作業上的問題之改善」
◆目前品質的觀念已逐漸進展為
(1)利用品質的方法與工具,指引與確保企業進行連續改善與變革
(2)為企業(或組織)找出一個新的策略性經營管理哲學,確保企業擁有連續恆久的競爭力
(3)保護人類,以降低或免除因為環境改變/破壞所帶來之風險

(摘自 成大 張裕清教授 上課講義)
http://extension.ncku.edu.tw/moodle/file.php/536/01_Introduction_to_QM.pdf